01 机缘加巧合嘉正网,村妇爱书法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短短几十字将人的道德修养交代得清楚明白。但如果到了立志学习的年龄,却没能受到良好的教育,我们是否还能在漫漫后半生中坚持学习下去呢?
湖南省郴州市苏仙区五盖山镇大奎上村的李艳红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答了这个问题:是的,我们会坚持学习。
1971年出生的李艳红是一个普通的村妇,身材矮小的她从小乖巧听话,孝顺懂事,在家除了帮助父母干农活外,还有一个特别的兴趣爱好,就是绣花。因为李艳红觉得在绣花期间,整个人是十分平静的,手上有活儿,心里有谱,绣出东西来也十分有成就感。
李艳红
其实一开始李艳红绣花是因为家里需要做鞋卖钱,当时绣一个物件,能卖几毛钱,虽然不能养家糊口,但对作为贫困户的李艳红一家来说,总是聊胜于无。所以她的父母没有干涉李艳红绣花。
展开剩余92%您可别小看这绣花一事,提针引线,在方寸之间泾渭分明,针脚密而不乱,丝线穿插间,几盏茶的功夫,一个活灵活现的小兔子就绣成了。
李艳红在绣花时有一个特殊的本领,那就是能复刻绣花的样式,平常有人专门拿一个花样给她,比如:杜鹃花、荷花或者蝴蝶之类的,她能照着花样绣出来,和复刻了一样。
村里的其他妇人其实并不喜欢绣花,农忙结束,不如打打麻将休闲一下,但李艳红觉得绣花对自己不是一个活儿,而是自己的休闲方式。旁人无法理解,这样提起精神,消耗眼睛的绣花有什么好玩的,但李艳红乐在其中。
1988年,17岁的李艳红因为家庭过于贫困,前往城市打工,身高1.37米的她干活利索,成为了家政公司的一员。李艳红没有放弃自己绣花的兴趣爱好,但没过多久,她的兴趣爱好又增加了。
李艳红服务的一家客户正好是一位退休老干部,他闲暇时喜欢在书房里画工笔画,临帖练字,李艳红被这带着古典韵味的字画震撼到了,就像《伤仲永》中,方仲永从未接触过文房四宝却突然哭着要落笔作诗一般,小学没毕业的李艳红开始提笔写字,临摹字画。
一开始这位老干部看李艳红有好学之心,教李艳红学习了一段时间的工笔画,随着时间推移,李艳红却发现真正吸引自己的其实是写字。
老干部喜爱草书,每次写字就蘸一下墨,然后恣意泼洒,龙飞凤舞,一行飘逸灵秀又不失刚劲的字就赫然呈现在纸上,但李艳红偏爱楷体,那规整的四方文字写在泛黄的纸上,就像穿越千年带着古朴的气息来到你面前的谦谦君子,李艳红对楷体一见钟情了。
这家的主人也有成人之美,每当李艳红在家完成了家务后,这位老干部就会让李艳红观察一些字帖,要求李艳红先读帖再描贴,练字是最后一步。
楷体
可能有人觉得,写字怎么还有三步走呢?诸位有所不知,读帖是为了揣摩其写法,描贴是为了模仿其笔法嘉正网,最后落笔练字则是融会贯通,将这个字写出来。可惜这样自由写字的日子没过多长时间,李艳红就回到家乡了。
因为李艳红出来打工之前,和丈夫约定好,赚到足够的钱两人就回家办养鸡场,这样既能改善家里生活,也不会离年幼的子女太远。虽然现在能自由写字的日子很吸引李艳红,但她还是决定遵守承诺回到家乡。
李艳红每天除了洗衣、做饭、养娃、喂鸡外,一有空就会练字,笔耕不辍的她,字迹越来越工整,可她的丈夫何忠亮并不理解妻子。
何忠亮说:“乡下人本来就忙,我老婆喜欢写字,有时候都顾不上农忙的我,我就会冲她发脾气,骂她。”每当这时,李艳红都会死死护住自己写好的字,就怕丈夫怒发冲冠把自己的字撕了,不过何忠亮始终没有这么做。
他看到妻子这么喜欢这些字,不仅坚持写而且还越写越好,最后也妥协了,何忠亮说:“村里的人说我老婆是做空事,让我多说一下她,不过写字总比打牌好,有一个爱好也不是坏事。”何忠亮不只嘴上赞成,行动上也支持妻子。
他专门为妻子收拾出了一个工作台,摆放了文房四宝和宣纸,从此李艳红六平方米的卧室就多了书房的功能,虽然简陋,但却是李艳红练字的一方天地。李艳红对丈夫也心存感激,为了让丈夫安心,自己就想着法子节约。
一支使用寿命只有半个月的毛笔,李艳红要用上一年多,笔尖磨粗了写不了小楷,她就拿来写中楷;为了墨水能多用,一滴墨水要掺四杯水用。村里的人看到李艳红写字不错,就让她写大楷、写板书,李艳红都一口回绝了,因为太耗墨了,自己不敢写。
就这样,李艳红笔耕不辍地坚持写了九年,有时候是临摹学校送给自己的报纸,有时候是临摹报纸上的字,说起临摹,李艳红说:“临摹就是一个字一个字去模仿,像绣花一样,一遍不像就写两遍、三遍,越写就越像了。”她对写字这项爱好的坚持可见一斑。
02 报纸遇恩师,书法得指点
2007年,李艳红在《郴州日报》上看到了时任郴州湘南学院副教授的曹隽平的书法教学报道,李艳红惊叹连连:“怎么会有人写字这么好,还就在郴州,我一定要拜他为师。”下定决心的李艳红在下山赶集后前往报社问到了曹隽平工作室的地址。
曹隽平和李艳红
李艳红第一次上门用不标准的湖南普通话问:“请问这里是曹隽平工作室不?我想找曹老师”。当时负责曹隽平工作室教学工作的是他的大徒弟王建国。王建国看到眼前的村妇,衣着简朴但干净整洁,脸上带着憨态可掬的笑容,以为是来买作品的人,于是询问她的来意。
李艳红有些害羞地说:“我看到报纸上说,曹老师在招徒弟,我可以做他徒弟不?”王建国对此大跌眼镜,他没想到这个人是想学习写字的,眼前的李艳红已经三十六岁了,因为常年做农活而粗糙的手看起来十分笨拙,不像是会抓笔的样子。
王建国婉拒了她。李艳红虽然有点失落,但她没有放弃,过了一段时间,她临摹了《千字文》线条不虚,笔锋自然,书写呈现出流动的气息。李艳红带着自己的《千字文》再一次找到了曹隽平工作室,这一次她遇到了曹隽平本人。
曹隽平看到李艳红的字后表示,虽然李艳红书写的用笔稍显生疏,接笔处也有瑕疵,但如果是以李艳红本人的水平出发来看确实是写得不错,于是曹隽平收下了这个徒弟。
大奎上村在山上,从李艳红的家出发到山脚的车程将近四十分钟左右,唯一能走出大山的交通工具是大巴嘉正网,每当下雨天不农忙的时候,李艳红就乘坐大巴去曹隽平的工作室找老师指点书法。
曹老师有空时也会让大徒弟王建国驱车送自己去李艳红家,给这个仅仅比自己小一岁的徒弟“开小灶”,每次曹老师离开,李艳红都会送些自家种的小菜给他。
因为交通不方便,曹老师每次指点结束之后,都会送李艳红一些字帖让她回家临摹,比如:文徵明的《老子列传》、柳公权的《九疑山赋》还有彭述的小楷。其中李艳红最喜欢的就是彭述的字,不仅是因为喜欢彭述的字,还因为彭述是自己的湖南老乡。
李艳红作为徒弟刚开始还把书法当做兴趣爱好,但随着师父曹隽平要求得越来越严格,李艳红开始将书法当做一项技艺真的认真去写,她的字也逐渐有提升。
李艳红第一次拿到文徵明的《老子列传》时,单单临摹这短短509个字,就花了她整整三个月的时间。一张宣纸,长1.37米,宽0.68米,写完一张要三到四个小时,李艳红每周要练习四到五张,粗略算一下就知道她花了多少时间在练习写字上。
曾有人问过她为什么那么爱写字,李艳红回答:“好看的字,就像是美女,好想拥有,得不到,就要用笔好好描摹。”
文艺生活的作者曹经上门看过李艳红的字,她评价李艳红的字,看到的第一眼,便令人毛孔喷张,汗毛倒竖,惊艳无比。再细看,笔捺弯折如刀刻斧斫,掷地有声,顶天立地。
落在纸上的字,尽显字主人的沧桑经历,里面有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有苦中求乐的倔强,有乡野粗糙的可爱,也有生活的艰辛和隐忍。
03 卖兔以安身,终身学习艺术
虽然李艳红有了丈夫的支持和恩师的指点,但依然无法专心练字,她与丈夫曹经的养鸡场并没有帮助两人改善日子,没多久李艳红一家还是被归为了贫困户,家里还有两个孩子等着上学吃饭,怎样谋生成了一个大问题。
这天曹老师又来到了李艳红家,发现李艳红家20平方米的主卧养了几百只兔子。原来李艳红想到每次曹老师来自己都只能送些小菜,她想送个荤菜,于是就从老乡家赊来了几只兔子,可是兔子的繁殖速度很快,不知不觉,家里就变成一个兔子养殖场了。
这些兔子李艳红除了送给曹老师还会拿出去卖,但是村民们大多自给自足,自己的兔子只卖出去了几只,就在李艳红以为养的兔子也要像之前养的鸡娃一样打水漂的时候,曹隽平伸出了援助之手。
他知道李艳红的兔子在山上没市场,就号召自己有需要的朋友帮忙买,自己也帮忙卖,慢慢地这些兔子有了稳定的销路,李艳红不仅把赊兔子的钱还上了,还脱离了贫困户的行列。
李艳红骄傲地告诉大家:“我的兔子从来不喂饲料,都是喂青菜、草和米饭,饲料简单环保,口感很好。多谢曹老师帮忙卖兔子,今后我可以安心写字了。”
2016年第五届曹隽平师生书法展上,曹隽平为李艳红指导书法,45岁的李艳红像一个认真听讲的小学生一样,仔细聆听师父的教诲。曹老师指导结束后将这次师生展的作品集送给了李艳红,并且轻快地告诉她:“下次要争取参加我的展览了啊。”李艳红欣喜地答应了。
参加展览作品的李艳红一家
曹老师不仅帮李艳红的兔子找到了销路,还在筹划帮李艳红卖其书法作品。2018年曹隽平给了李艳红,五千块钱的定金,是他预定的。李艳红的书法作品一副字只卖100元。
曹隽平仔细嘱咐这个徒弟:“字你要好生写,不着急,半年一年都行。”李艳红答应着:“好哦。”
曹隽平又嘱咐李艳红赶紧去买个手机,将作业拍照给自己,自己好及时帮她修改,李艳红一开始还有些舍不得,说自己打算下半年再买,但曹隽平告诉她:“幸福提前来了,紧紧抓住哈。”李艳红满含热泪地答应了下来。
那么现在李艳红的书法从专业角度来看到底怎么样呢?湖南郴州市书法协会副主席胡雄评价说:李艳红追求的不是工整的楷书,而是艺术的楷书,艺术的楷书是什么呢,是魏碑。
魏碑
魏碑是一种很高规格的东西,它的艺术性很强,一般人不会去追求魏碑。但是李艳红喜欢魏碑而且坚持不懈地去追求,说明她自带的艺术细胞和见识是很高的。
见过李艳红的人都说,她灿烂的笑容能驱散一切阴霾。经过曹老师指导后她的书法脱胎换骨更甚从前,生活也安居乐业走上了小康道路。李艳红的身上有着一种大气和平和,这是内心深处幸福沉淀的结果。还有什么比梦想实现更让人觉得美好的呢?
李艳红梦想的实现,除了她本身的条件,也离不开曹隽平的帮助。也曾有人问过曹老师为什么会这样帮助李艳红,曹老师说,除了李艳红本身对书法的不懈追求令他动容之外,李艳红的终身学习精神也是打动他的一点。
曹隽平将此评价为一种社会时尚,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什么时尚呢?就是成年人沉下心来学习文化。李艳红作为一个农村妇女能够三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写书法,是一件非常难能可贵的事,她的学习就是这个社会时尚的一个风向标。
通过李艳红的故事,我们看到了一个农村妇女对自己梦想的坚持,也看到了终身学习的精神。之前河南卫视的奇妙游系列节目,再一次地唤起了国人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现在的年轻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也越来越强烈。
汉服的复兴、书法的复兴、古乐器的学习和传承、文化遗产的保留都一次次地让我们感觉到我国文化底蕴的深厚,是值得所有年龄段的人骄傲的。我们就此呼吁更多人投入到文化学习当中,希望未来无论男女老少都能够汇入这个文化学习的洪流中来。
【官方参考文献】
[1]“湖南郴州农妇李艳红 十年笔耕不辍” 央广网2016-03-21
[2]“书法化人|李艳红的眼泪” 凤凰新闻 2018-05-20
[3]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采访李艳红的“书法梦” 苏仙区新闻网2018-10-23
[4]“顶天立地李艳红 十年诲人曹隽平——李艳红书法作品品读”文艺生活·上旬刊2018-03-01嘉正网
发布于:天津市佳禾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