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前面西讨还,敕令放兵散,光令军逼帝京国汇策略,将行不轨,事不果而止。”
北魏末年,由于民族矛盾的激化,全国各地起义之风盛行。自此北魏分为东魏和西魏,后来东魏演化成北齐,西魏则化为之后的北周。北齐初年,当时的朝廷采取了一系列的政治和军事改革,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但北齐后期军权开始出现分化,关于军权的纷争尤为激烈,致使东魏北齐国力逐渐衰微,最终招致北齐的灭亡。
一、北魏分为东魏与西魏后,各地势力四起,凭借军权一统东魏的高氏集团建立北齐,其后由于统治阶级内部军权的矛盾埋下了诸多隐患
公元530年,随着孝庄帝的驾崩,北魏王朝也因此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战乱的频发以及地方起义的兴起,各地之间的割据现象严重,逐渐演化为东魏北齐和西魏北周两个政治军事集团。
而在两大军事集团建立之初,东魏北齐是以高氏作为自己王朝的根基,而西魏北周则是以宇文氏的霸权统治兴起的。由此可见,北齐和北周可谓是取代了先前的北魏王朝。
展开剩余86%北齐是以军事力量为依托,借助高氏的政治影响力,建立起来的王朝。其政权具有一定的强制性,而在多次的政局变化中,军事实力的强弱直接决定了北齐江山的稳固与否。
《北齐书》对高氏的集团的军事实力的记载:“神武既累世北边,故习其俗,遂同鲜卑……始有马,得给镇为队主。”
所以高氏的崛起与其自身的军权实力的强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高欢作为一个核心人物,在北齐的建立过程中起到的作用不容忽视。
回顾先前,公元525爆发了六镇起义,高欢也参与其中。由于当时战局的变化莫测,六镇的兵马的指挥权被尔朱荣篡夺。后来因为战争的失利,高欢因其高氏的军事实力在六镇之中首屈,所以趁此良机夺得了对六镇兵马的指挥权。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六镇兵力虽不敌先前,但在当时依旧强于其他地方的军队。
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高欢成功的建立起了东魏的政权。由于外部环境的影响国汇策略,和鲜卑民族对国家军事实力的重视,促使后来东魏北齐以军事立国,整个北齐也形成了重武轻文的社会风气。
政权的建立,为了追求更大的政治利益和经济基础,北齐统治阶级内部开始暗流涌动,形成了三大政治势力集团。
首先,是以君王和宗亲为代表的利益集团,作为北齐最高的政治权力阶层,手中把握着对国家权力的管理。为了保护皇室的利益,统治者开始向军权施压,因为当时军权的所有者才是一国之首。但皇室的行为似乎引发了另一势力的不满情绪。
《北齐书》:“我若急作法网,不相饶借,恐督将尽投黑獭,士子悉奔萧衍,则人物流散,何以为国?尔宜少待,吾不忘之。”
北镇勋贵依托高氏政权成为当时最大的政治集团,面对皇室的催逼,高欢以“督尽投黑獭”为借口,迟迟不肯交出对军权的掌控。所以高氏掌握着北齐的命脉,而为了稳固其统治,高欢从吏政出发,整顿鲜卑贵族的享乐之风。
这一举措,埋下了之后军权转移的隐患。而北齐后期,又兴起了一个新的政治集团——恩倖。作为后起之秀,恩倖并没有得到统治阶级内部的高度重视。在文宣帝时期,高洋掌权北齐朝堂当时的勋贵依旧占据着优势地位,但也开始被皇室轻视。
武成帝时期,恩倖一支登上了统治阶层,这和当时高湛篡位是密不可分的。因为他是皇室宗亲的一员,并不信任勋贵集团,所以恩倖成为了他的首选。所以北齐后期,整个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是非常激烈的,而这也带来了之后军权的易主。
二、依靠军权立国的北齐受制于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北齐统治者采取“分权、启用汉官和恩倖掌权”三种模式,后演变成君王借分化军权来维系自身的皇权,弊端横流
从朝代更替的经过中,不难发现政治局势的改变,对于一个朝代的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影响。而在以军事立国的北齐来说,军事实力的高低则直接决定了统治阶级内部势力的转变。
北齐稳固后,为了重塑朝纲,对其军权进行了重新的划分。而从先前的事例中能够发现,在军权占领优势的一方,其政治地位也是蔚然可观的,北齐的军权变更有以下三种表现形式。
东魏北齐是借助高氏的军事力量得以建立的,但建立之初为了防止高氏集团对北齐朝政的把控和影响,当时的统治者将军权三分国汇策略,借机削弱高氏的整体实力,同时又可以在三者之间形成相互制约的关系。
北齐的军权也就大体的分成了骑兵省(外兵省)、京畿大都督府以及领军府。这三者各司其职,共同保卫北齐社会的安定。但其中也是有着实力的不对等的情况,由六镇重兵构成的骑兵省是北齐的主力作战部队,有着极高的作战实力。京畿大都督府则管理驻守京畿的部队,领军府则是统筹皇宫的禁军。
由此可见,北齐的军权并没有完全统一,而是将其三分。这也成为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过程中,各家政治势力想要争夺的对象。
《北齐书》:“高祖以武明皇后姊子,尽器爱之,常置左右,以为心腹。”
根据史书的记载,建国之初,北齐的大多数军事要职都是与高氏集团有直接利益关联的勋贵担任。而对勋贵的攀附在高祖皇后姊子的通婚上展现的一览无余,同时勋贵主要都是鲜卑等少数民族出身,擅长骑马射箭,能够很好的发挥军事才能,更好的管理军队。
但是对勋贵的倚重致使军队出现了权钱谋私的贪污腐败现象,所以文宣帝高洋在任命军队长官的时候开始启用汉族官员和自己信得过的宗亲。借此来平衡勋贵的权力,同时也使高洋能够稳坐帝位。史书记载:
“愔与尚书左仆射平秦王归彦、侍中燕子献、黄门侍郎郑子默受遗诏辅政。”
上述史料表明高洋主要任命汉族的官吏担任军队要职。除此之外,对宗亲的提拔也是制衡勋贵的方式。当时京畿大都督府的都督一职均由宗亲担任,以至于后来宗亲和勋贵的矛盾开始激化。公元560年,身为宗亲的高演就起兵谋反,一举夺得皇位,高演死后,长广王高湛又一次起兵,篡权自称武成帝。
所以,在北齐后期军权的转移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斗争是息息相关的。同时宗亲和勋贵的冲突也促成新的势力群体的出现。
恩倖执掌军权,成功夺权的高湛深知不论是在统治阶级内部,还是外部的军权实力的制衡,都没有真正的国之重臣。权衡各方利弊之后,武成帝高湛决定发展一支新兴势力,既能够避免以文制武的窘迫,又能够防止贪污腐败现象的产生。
恩倖也就应运而生,一开始恩倖的将领政治地位的确不高。但随着君王的扶持,到了北齐末年,恩倖已经完全掌控了军权。而统治者也借此机会,利用恩倖铲除统治阶级内部的异己,巩固自身的统治地位。所以北齐末年,皇权成为了统治阶级的唯一代言人。
三、北齐因统治阶级的内部分化而灭亡,反观北周通过政治军事改革发展了自身实力,由此可见中央集权对以军权为主要立足点的王朝具有借鉴意义
的确,对于依靠军权而建立的北齐来说,平衡好各方的关系成为了统治者密切关注的对象。不论是随军出征的高氏勋贵,还是皇室的血脉宗亲,甚至是新兴的恩倖集团,对稳固北齐朝堂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况且东魏北齐的外部环境也并不乐观,宇文氏统治的西魏北周经过对自身统治阶级内部势力的肃清,大力推行吏政和军制的改革。尤其是北周的军队中形成了严明的纪律,《周书》国汇策略记载:“(宇文泰军)军令严肃,秋毫无犯……加以法令齐肃,赏罚严明。”
而在面对具体战事的时候,身为北周的掌权者宇文泰还亲自传授将士作战技巧和战术安排。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何高氏勋贵的北齐会被宇文氏的北周所灭。
通过对北齐统治阶级内部的了解,以及与北周皇室的对比,可以看出以军权立国的北齐更加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皇帝来协调各方。但在建立北齐的高欢之后,高氏集团中再无值得信任的君王。而面对统治阶级内部勋贵、宗亲和恩倖之间的利益纠葛,历来的北齐君王都是在借分化军权来维系自身的帝位。
所以,统治阶级内部意见需要保持高度一致,而这也就是中央集权的另一表现形式。若是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持续激化,则终究会反噬自身,伤及基业。
总的来说,如果北齐能够保证皇权的统治地位,并配合廉洁的吏政以及严明的律法,定能稳定朝纲,实现百姓的安居乐业,从而建立强大军权王朝,而这也是历代统治者们立国之根本所在。
参考文献:
《北齐书》
《北史》
《周书》
发布于:天津市佳禾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